《今晚八点不用看世界杯了!来这》
这次论坛没有放在线下是因为有疫情封控所致,解封了还放在线上说明了运气使然,为了做好这次论坛的广告,写了又写,改了又改,结果错过了,想了解原因的就看长文,想了解论坛动向的就看第4部分“结局”。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告诉你,今晚八点来参加线上论坛第一场……聊聊城市更新钱从哪儿来?
1
无趣的城市
长盛拿着印有城市更新论坛标志的话筒,不改调侃的语气,问:“请您参加对话,是因为你是经济学家的另类,是那堆人里最懂城市的,你写了两本关于城市的书,能分享一下如何让城市繁荣的秘诀吗?”
L教授镇定地说:“这个我还真没有,但我可以开个让城市无趣的方子,如:
1、建大公园大广场。
2、盲目拓展马路。
3、对街边店严格整治。
当然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使城市进入稳定的衰败模式也是有办法的,如:
1、支持制造业但忽视第三产业。
2、封墙堵洞同时清退低端人口。
3、担心大城市的人多,却让没条件的城市盲目扩张。”
这样的脚本作为第五届网上城市更新论坛的主题对话一定能吸引眼球,我兴奋的把策划案通过国家元宇宙中心发给主办媒体XH网的负责人A先生,为了让他在平静的心态中阅读,特意花了费用买了他在元宇宙中喝咖啡的时段,知道这些领导总深沉,不一定直接表达意见,就买了情绪AI(名为头脑特工队)分析他读完后的感受,这个AI很有趣,他能分析实体世界里人的脑电图的情绪信号,然后翻译成类似表情包的动作包。
不久我收到A先生的邮件,说不错呀,再完善一下吧。
这是什么意思?AI发来了动作包:“A先生在咖啡厅看过提案,把稿纸揉成一团轻轻地丢到垃圾桶里。”
2
被困的城市
酒店里的酒太贵,我在网上点了瓶评分很高的大路酒,猛喝一大口,希望能微醺出些创意来。
打着领带的长盛说:“能聊聊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吗?”
我先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两周我去上海出差,却被手机困在路边,不能方便,急得我团团转,因为厕所在购物中心里,没有五天的核酸通行证。
不能喝咖啡,因为不能堂食,只能寒风中眼巴巴看着店里温暖的灯光。
不能去酒吧,因为随申宝打上了标记,只能溜回到酒店喝着啤酒听忧伤的爵士乐。
穿着西服的L教授回答道:“城市不是孤岛,它是由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连接成的一张巨大网络,但疫情使城市之间的物流与人流受到严重阻碍,未来的城市更要增加人际交流,增强人口的密度,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及降低物质流通的成本,这是《向心城市》的根本。”
不过有人会反对,都互联网时代了,还有这次疫情充分说明了技术进步会消解城市的聚集,更多人选择线上开会,在家办工,这是后疫情时代的趋势。
但我还有反驳的理由,因为线上沟通不能取代线下交流,来自两个法则:
1、艾伯特的7%法则:人与人沟通中,三项沟通元素的占比,即内容、声调、肢体语言分别为7%,35%,55%。
2、随机法则:随机见面在创新机构里非常重要,促进知识的随机组合。
爱德华教授说过:“网络空间里的交流将永远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
长盛接着说:“的确,没有人仅在网上把恋爱谈完。”
这个对话从故事开始,又紧扣当下的疫情,一定抓人眼球,不过这些故事是从朋友那儿听来的,其实很普遍也不太打动人,但这是我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我很犹豫,发还是不发。
这次要舍得下本钱,买了A先生在元宇宙中的酒吧时段,他和朋友们在JZ Club酒吧听完爵士,一定很幸福,再看着这么有创意的对话,说不定……
不久AI发来了动作包:A先生看后脸色变绿(喝酒后绿色才能突出变化),猛的把稿子撕得粉碎,仍在吧台上。
第二天刚上班,我就收到A先生的邮件,说还可以,但要完善一下。
3
向心城市
当天下午元宇宙城市更新论坛里,已经有人在传我抄作业的创意对话了,这个老A也太没气量了,这次我一定好好想想,搞个优秀的创意出来,我把昨天剩下的劣质红酒倒掉,冲了杯热腾腾的咖啡,听听音乐,开拓一下思路吧。
是我喜爱的多伦多choir!choir!choir!合唱团演唱的现场版合《唱哈利路亚》,1500人在高大而昏暗的废旧仓库里陶醉的歌唱。
对了,何不把对话现场搬到八月新开放的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在四楼的咖啡厅拉上机位,背景就是初冬的人民广场,树木茂密颜色丰富。
同时让主持人少说话,特别是长盛这样的名嘴很容易抢风头,让他问L教授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专业网友或理事中征询。
问一:什么样的城市吸引人才?
答一:是生产型的城市,这里有事业,还是消费型的城市,这里有生活。
答案是消费性城市,更有竞争力。
因为越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服务的品质要求越高,多样性越强。
其实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把生产与消费更好的链接了起来,哪儿个城市有消费力,消费者水平高,就会引领潮流产品的生产,这样的消费城市就更有制造业的优势,比如说成都。
总结一下,以前城市强调以事业留人,未来将更强调生活留人。
吸引人的关键是改善营商环境和生活质量。
问二:城市到底能有多大?
答二:一个城市能长多大取决于产业、土地和人口三个方面的因素。
制造业要考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而服务业则要考虑接近人群,特别是知识密集的大城市,真正决定大城市规模的是人迁移决策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不是承载力。
流行的谬误是以水定城。
我讲个北京的例子吧,2001年城市人口约1,400万,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到了2015年人口猛增到2,200万,生活用水增加到17.5立方米,但是总的城市用水量反而降低了,由38.9亿降到了38.2亿立方米,原因是农业和工业用水大幅下降。
问三:都市圈的城市形态是怎样的?
答三:有两种:太阳系变八抓鱼
先说明一下都市圈是什么?它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城镇化的空间形态。
八爪鱼,是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与中小城市连接,从中心城市出发,沿着通行人口密度梯度下降的格局,太阳系,就是中心城市加卫星城的模式。
中国的现状是太阳系模式,在城市间的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一路上不是绿地就是农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而更优越的方式为八抓鱼,在轨道站点的地方都能建成吸盘一样的TOD产业综合社区,使人口密度加大。
那生态用地如何解决呢?在八抓鱼的触须之间有很多狭长的地带。
4
结局
这次我没有买A先生心情舒畅的时段,也没有发给头脑特工队让它做表情拆解,我很有信心,这个提案一定能被通过。
下午我在朋友圈里给论坛发了广告:
《REITS要向商办开放了,城市更新的春天不远了》
本次主论坛选择的专家还是长考的。
(12月16日周五下午一点半到五点邀请朋友们参加,我们在网上见)
秦虹教授:城市更新专家,相关政策的提出者及片区有机更新的持续研究与推动者。
陆铭教授:经济学者,中国少有的兼顾经济研究与城市研究的学者。
他们两位都是给政治局授课的专家。
石晓冬院长:城市专家,北京更新更新条例的推动者。
秦硕老师:产业学者,推动中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忠老师:城市与产业专家,是给城市管理者提供最佳实践的处方医生。
司徒文聪:商业专业,永远的青年力商业创新领导者。
相信他们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对确定的不确定未来增添信心!
当然今天晚上八点陈方勇主持的头场直播也很棒,聊聊城市更新的算帐逻辑,你来吧。
第一个给我点赞的是A先生的女秘书,又私信我,谢谢你的下午茶,还有你送给我的L先生签名的书《向心城市》。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