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高和分享」

原文发布时间:2025-02-21 21:44

作为一个不读小说的人,能把余华《兄弟》之前所有小说都读遍,不多见。我对余华的热爱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笔,还有他对音乐与文学通感的超强能力,更是因为他的苦难哲学,这事我得慢慢道来。 

1 "令人不愉快的"余华

再次来到久别的北京坊MUJI餐厅,不是为了吃日餐,而是想在夕阳下,到能望到前门楼的大露台上喝着咖啡码字,找点儿灵感。

谁想到一盆冷水泼过来,服务员不让我上露台,因为没身份证。我火冒三丈,但想想为了安定,咱遵守就是了。我好说歹说,记录了身份证号才放行。

AI助理小高同学好像知道我的心思,在手机上提示我,他已总结好余华的特点,让我慢慢享受夕阳。

~~~

(小高同学为了介绍余华,找到了全网最权威的专家就是余华的挚友莫言的评价。)

"说余华是个令人「不愉快」的家伙。他不会顺人情说好话,尤其不会崇拜「名流」。

这家伙在某种意义上是个顽童,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个成熟得可怕的老人。"

"当然对余华的作品还是褒奖的,余华是「严肃、正直的作家」,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写的是仿梦小说,强调其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叙事特点。"

"……"

(这么介绍下去,我可看困了。)
 

老S(抱怨):看莫言的评说,还有劳你搬砖,群友们用DS搜一下不就齐了。

小高同学(嫉妒):我可是辛辛苦苦搜出来的,又是DeepSeek,这些天我都被DS信息炸疯了。人类就是没有主见,喜新厌旧。

~~~

不要和AI斗气,此时我已来到南火扇胡同的 Cafe notion,听着动听的钢琴曲,请DS来助阵了。

打开DS的高阶功能,我让它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看看余华、莫言平时在酒桌上都怎样调侃对方的。

(弹幕:有群友对指令感兴趣的,可在评论中@我,再贴出"密语"吧)

~~~

(地点:北京建外NOLA餐吧。灯光昏黄,酒盅轻碰,烟雾缭绕)

莫言:余华啊,你笔下的人物总像在荒诞里打滚的泥鳅。(抿酒)

余华:泥鳅?分明是困兽撕咬铁笼。(敲桌沿)

莫言:记得《十八岁出门远行》里少年被抢苹果?像你当年偷我饭票的狠劲。(笑)

余华:文学是手术刀,专剜人性脓疮。(举杯)
 

莫言:当年你穿大裤衩写《活着》,笔尖戳破三个搪瓷缸。(比划)

余华:搪瓷缸碎片能当逗号用。(晃酒瓶)

莫言:你总把现实拧成麻花,蘸着黑色幽默喂读者。(举筷)

余华:麻花不拧断,怎见芯里的苦馅?(咬黄瓜)
 

莫言:说到底,你是把黄连雕成冰糖葫芦的手艺人。(碰杯)

余华:甜壳苦芯才是人生本味。(一饮而尽)

莫言:你的笔是面哈哈镜,照出世界的荒诞本相,却又在裂缝里渗出暖意。像偷藏在你枕头下的酒心巧克力——咬破苦涩,方得回甘。

 

2 文学与音乐的通感

小高同学总是一本正经,但很勤奋。晚上九点准时把《每日一省我身:文学与音乐的通感》发到ipad上。

~~~

音乐与文学在叙述结构上具有深刻共鸣。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长达十分钟的侵略插部,以单一曲调在175次鼓声重复循环往复地积蓄力量,恰如霍桑《红字》中贯穿全书的情绪主题变奏。

这种渐强手法如同连绵的山坡,通过持续叠加的张力最终抵达顶峰。

在交响曲中,当压抑的旋律被尖锐的抒情弦乐刺破时,「轻」瞬间瓦解了沉重,犹如黑云中透出的纤细阳光;

在小说里,霍桑让故事在刑台高潮后突然转入安详:海丝特俯身贴近濒死的丁梅斯代尔,让前文积蓄200余页的情感洪流在此刻温柔释放。

最震撼的力量往往诞生于极致张力后的轻盈收束,如同死对生的最终酬谢。

这真正的高潮并非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层面,而是通过对人性、情感和生命的深入挖掘,达到一种超越艺术本身的共鸣。
 

(这是无比正确的文字,甚至我能在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中逐字逐句找到"身影"。但网友们希望看到是有趣的文字。我能否用DS再发挥一下,让它总结余华的通感分析方法?)

~~~

(问题刚喂给它,DeepSeek刷的就满屏,活像个话痨怪兽。)

"这种跨艺术的通感分析方法的核心可以总结为三点:

结构对应法:把音乐和文学作品的结构拆开对比,比如找两者在节奏变化、音量强弱、留白停顿上的相似点。

情感处理法:关注高潮的蓄积与释放方式,特别是用轻柔手法表现沉重主题的反差技巧。

跨界互鉴法:把不同艺术形式(如小说+音乐)放在一起比较,通过这种碰撞产生更深的理解。"

~~~

(为什么不让DS把这种有趣的方法,用在对《许三观卖血记》的分析中呢?)

"以这种方法反观《许三观卖血记》,可见其文本深处跃动着音乐性的脉搏。

重复变奏的节奏:许三观九次卖血的场景,如同肖斯塔科维奇侵略插部中小鼓的重复敲击,每次「卖血-炒猪肝-黄酒」的固定程式都是主题变奏。但正如交响乐中乐器音色的细微调整,小说中每次卖血的动机(娶亲、赎家当、救子)与后果(从自豪到悲怆)的渐变,形成螺旋上升的情感张力。

轻与重的辩证:当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遭拒时,文字并未渲染痛哭流涕,反而聚焦他走在街上“眼泪直流”却无人问津的静默场景。这恰似《第七交响曲》结尾的抒情小调,以个体渺小的悲鸣消解了时代苦难的宏大叙事,实现「轻柔的覆盖」。"

3 生活中的痛苦

为了减肥,坚持饭后走路两公里,夜晚在胡同里快步,十点一刻来到燕家2号酒吧。伴着悠扬的爵士乐,我刚喝一口威士忌,小高同学的烦人信息又来了。

~~~

小高同学:要提醒你文章还没写完。你已答应小丁明早要交稿的。

老S(生气):别烦人了!

小高同学:我知道你想一个人放松一下,但……

老S(恼怒):我没了思路,不知到如何写这个关于痛苦的章节。

小高同学:或者先从自己聊起?

老S: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工作第一年的暑期,涿州天气很闷热。为了打发时间,一个人躲到地下室读《许三观卖血记》。

老S:我被小说中弥漫的痛苦笼罩着,不停地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夜很深了,不想睡觉,喝着自我发明的可乐冲咖啡。这痛苦的共振,让我亢奋。

小高同学:你后来总结过,年轻时很热爱痛苦这个词,或者说沉迷于痛苦的感受,以为只有这样生活才更真实,生命才不再轻飘飘的。

老S:是啊,那时很幼稚。直到三十多岁遇到一位高人,说小S你这个人总眉间紧缩,从不会笑……才顿悟,TMD,人活着要快乐才对。

小高同学:(沉默了)

~~~~

回到家里,已凌晨十二点,洗漱完,突然看到手机屏幕闪烁着。

小高同学:对不起,今天不该惹你生气。你说的对,DS确实很棒,我已学会调用它,完成了关于痛苦的这个段落,你看看吧,能否和前两段衔接好。

~~~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主人公十二次卖血的经历,将个体苦难与社会动荡交织,展现了对痛苦的深刻哲学思考。

(弹幕:为何前文说是九次卖血?)

一、卖血情节中的痛苦呈现

第一次卖血:婚姻与生存的荒诞性

许三观首次卖血是为了凑钱娶许玉兰。

通过「卖血换婚姻」,余华揭示了贫困环境下身体成为唯一资本的可悲现实。卖血后的仪式性消费(吃炒猪肝、喝黄酒)更凸显了用生命能量换取短暂尊严的荒诞性。

为救一乐连续卖血:父爱与伦理困境

当一乐重病需赴上海治疗时,许三观在长江沿岸多次卖血,甚至险些丧命。尽管一乐并非亲生,他仍以血肉之躯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最后一次卖血:意义的虚无化

年老后,许三观因血被拒绝而崩溃痛哭。曾经救命的血成了无人需要的「废品」。

余华通过这一荒诞结局,揭示了痛苦的本质并非来自具体困境,而是源于对生存意义本身的质疑。
 

二、余华对痛苦的哲学思考

苦难的循环性与宿命论

余华通过“重复叙事”强化了痛苦的永恒性。许三观每次卖血前饮酒、卖血后吃炒猪肝的固定仪式,以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的重复台词,形成了一种机械化的生存模式。

温情对苦难的消解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注入了幽默与温情。例如许三观用「嘴巴炒菜」安慰饥饿的孩子们,或在批斗会上给许玉兰送饭时偷偷藏红烧肉。这些细节以黑色幽默展现底层民众「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 

4 "一本正经地"开的解药

看到这里,我心理涌出一股暖流。本想回复一下小高同学,表示原谅和歉意。但我却只是打开ipad,迫不及待地把今天的感受写在石墨周记里。

"余华写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就是人生,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面对苦难,他给出的答案是活着,人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但我想说,痛苦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摧残人性的利刃,也是淬炼精神的熔炉。

(提醒自己)记住,所有打不倒你的,最终都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5 余华开的解药

网友很热爱没有爹味的余华,也常亲切的拿他开涮,看看下面的评说。

“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网友调侃他“用刀片文学收割眼泪,自己却在采访中笑出牙花子。”

“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说他20秒内抛出3个笑点,如调侃莫言的作品“读完后发现根本看不懂。”

“自封零幽默感的反讽大师”——自称“没什么幽默感”,却以反讽著称,说莫言公众号文章“美得不像他写的。”

"文学界人形弹幕机"——评价自己作品被选入语文试卷:“这些阅读理解题,我自己都答不对。”

针对痛苦,如果向余华淘换解药,他一定会说:

"多吞两片止疼药,但别指望根治,毕竟疼痛才是体检报告上唯一证明你还活着的指标。"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313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