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高和分享」
原文发布时间:2025-02-08 20:56

1 情绪影响购物
先讲个故事,来自BBC的纪录片,希望解答情绪对购物的影响。
研究对象经过精心挑选,是两个同卵双胞胎姐妹,长相、性格、爱好等都一模一样,购物习惯也相同。即使分别逛商场,检查购物袋时经常发现买了同样的商品。
这次的实验,是让她们两个住在同一个酒店的相邻房间,姐姐看一天幽默小说,还伴有快乐歌曲,晚上再加餐一部喜剧电影,妹妹则看的听的都是悲伤的。
第二天一早,一起到同一家常去的购物中心分别购物,下午五点在大堂见面时,发现姐姐买了两大包衣物,而妹妹却两手空空。
2 商业的本质:DeepSeek篇
我把这个问题提给DeepSeek,它分析了足有一分钟,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还用了很多网络新词。为了便于阅读,把商业本质的回答浓缩如下。
租金炼金术:地产商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持续现金流,而品牌支付租金本质是购买流量使用权。
符号消费剧场:橱窗陈列与灯光设计构成消费符号的沉浸式展演,消费者在试衣间自拍、网红打卡等行为,完成自我身份建构的社会表演。
阶层分异的显微镜:奢侈品商场与社区购物中心的区隔,精准映射社会分层。洗手间卫生纸品质、空调温度设定等细节,皆是隐秘的阶级语言。
当线上消费冲击明显,DeepSeek预测存活下来的商场正在进化为"社会基础设施+"——部分商业、部分社区中心、部分主题公园的融合新物种。
(弹幕:前两个观点挺新颖,但第三个观点可不够政治正确啊!)
3 商业的本质:专家篇
DeepSeek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总缺失人味儿,不够接地气。我翻阅了近期线上沙龙的讨论纪要,感觉更有启发。
专家A:商业的本质是做资产价值。其核心不是运营空间,而是经营空间,要让空间产生现金流。
(他有不动产投资经验,讲话时还端着保温杯。)
专家B:商业的本质是以体验为主,需要空间能力与商品能力。实体商业价值公式已从"销售额=流量×转化率"转向"空间价值=停留时长×情感共鸣度"。
(他从时尚圈转行的,先喝了一口威士忌,说话时手还比划着。)
4 商业的趋势:专家篇
⋯⋯
5 商业的趋势:DeepSeek的评价
此时我用惯性逻辑,参照商业的本质段落,把专家的观点和DeepSeek的评价分别写出来,读起来未免枯燥。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让DeepSeek改写成有趣一点呢?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并加入场景。回车键一敲,文字就像变了魔法。
~~~
场景设定:上海一家时尚餐吧,傍晚时分,DeepSeek、专家A和专家B围坐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夜景。桌上摆着几杯咖啡和一本笔记本,三人正在讨论商业趋势。
DeepSeek(微笑着看向两位专家):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商业的未来趋势,听说你们两位对这个领域有很深的见解。今天正好有机会,不如一起聊聊?
专家A(斩钉截铁地):竞争会异常激烈,未来五年,上海近一半的购物中心可能面临倒闭。
DeepSeek(挑眉):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惊人。能详细说说吗?
专家A(点头):2023年上海有接近400家商场,其中前25名占了销售额的50%。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很多中小型商场根本撑不下去。
专家B(应和着):确实,现在的商业同质化太严重了。商场想要活下来,必须走差异化路线,做足细分市场。
DeepSeek(若有所思):差异化确实是关键,但“近一半购物中心倒闭”这个判断会不会过于悲观?城市更新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比如将一些老旧的商场改造成创意园区或社区中心。
专家A(思考片刻):城市更新确实是个方向,但改造的成本和周期都不小。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单纯的空间改造未必能解决问题。
专家B(自言自语):新商业需要极其关注空间细节,让客户有深切的体验感。有时候,甚至要敢于“浪费空间”,创造一种松弛的氛围。当然,商业中的内容——有品质的商品和能体验到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关键的。
DeepSeek(微微一笑):我同意体验感很重要,但“浪费空间”也要有度。毕竟商场的每一平米都关乎坪效,需要精准计算空间的价值置换逻辑。
专家A(展望未来):我觉得中国会像日本一样,有更多商业品牌追求性价比。复合空间是一种重要趋势,它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代表生活方式的空间。
DeepSeek(点头):性价比确实是一个重要方向,但我认为未来的商业形态会呈现“两极化生存”。一方面,头部商场会向“城市地标综合体”进化,承担社交、文化、旅游等功能;另一方面,社区商业会聚焦“15分钟生活圈”,强化服务属性,比如生鲜、托育、健康等。
专家B(感兴趣地):两极化生存?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具体说说吗?
DeepSeek(继续解释):是的。在理性消费层,像临期超市、会员店(比如Costco)、便利店等会满足消费者的基础需求;而在情绪消费层,品牌需要通过文化认同或社群认同来绑定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专家A(赞同地):情绪消费确实越来越重要。消费者不仅为商品买单,还为情感和文化买单。
DeepSeek(总结道):最后,体验经济将成为胜负手。大盒子商场可以通过主题中庭、沉浸式展览塑造“奇观消费”,避免标准化场景陷入审美疲劳;而街区商业则凭借宜人尺度、历史建筑与露天市集,深化“松弛感体验”。
专家B(感慨地):听你这么一说,未来的商业世界真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可能性啊。
DeepSeek(微笑):是啊,商业的本质始终是满足人的需求,只是需求的形式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紧跟趋势,同时保持独立思考。
专家A(举起咖啡杯):为未来的商业干杯!
专家B(笑着举杯):也为今天的精彩讨论干杯!
DeepSeek(举杯):干杯!
(弹幕:作者看来是DeepSeek的初学者,为什么不在提示词里告诉AI说明DeepSeek就是你,且明确DeepSeek可以有语气,但不能有动作和表情,否则也太吓人了。)
(弹幕:不过读者可把DeepSeek的动作和表情作为拟人化修辞来看,不就自洽了吗?!只要这些观点确实是DeepSeek对两位专家观点的评价,就没有篡改原文啊。)
注:键盘敲击到这里,真不知下面两段该如何展开了。想想还是回到前几段的叙述风格吧,也算首尾呼应。
6 从REITS看商业投资的秘诀:不看派息率而看底层资产质量
(就像投资股票,我们要看企业的当期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还有看现金流量表,最终预判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我查了2024年的《闻莺报告》中三个项目派息率(可分派率)对比如下:
华润项目 名义可分派率4.94%,真实可分派率4.13%
金茂项目 名义可分派率4.92%,真实可分派率4.32%
物美项目 名义可分派率7.03%,真实可分派率7.05%
那么2024年投资这些REITs哪个收益最高呢?华润REITs表现最佳,年化投资收益率高且波动最小。
如何分析这个"矛盾"?其实在去年初的《葱花报告》中,已给了说明。派息率是由底层资产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结构共同决定,高派息率可能是通过高杠杆或其他财务手段实现的。
如何判断底层资产是否优质呢?
《葱花报告》认为关键是要关注现金流的稳定增长性。重点看三点:城市能级、商圈强度及产品本身。
产品除了硬件更要看运营数据,包括业态配比、租户结构、收入结构与租售比、租期长短等。
《郑萍报告》中提到了高和的三把尺子,就是位势尺子、稳定性尺子、增长性尺子来衡量。这些指标都能量化,但比较复杂,如果用定性的简化尺子来衡量,就是选头部商业来投资。一类是区域头部的购物中心,一类是区域内能形成差异化的前两名社区商业。
(弹幕:购物中心总体是标准化的,商家的重叠率超过70%。其中商业运营及消费者体验是核心,关键因素是团队,特别是项目总决定成败。项目总需突破的悖论——用标准化控制成本和提升平效,用非标创造体验价值,最终在效率与体验之间建立平衡。)
7 社区商业投资还有机会吗?
一年前,提到投资购物中心,险资朋友把头摇成拨浪鼓。解释说,看不懂啊或质疑电商冲击。商业REITs出来后,长期资本才逐渐转变观念。
而社区商业是否值得投资?这个问题经常被问到,在去年底的万物云高和联手成立社区商业基金发布会上,我给予了非常坚定的回答,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社商本质是 toC 的刚需
会上分享了三个真实项目,自2019年连续五年NOI都是上涨的,说明头部的社商抗风险能力强,现金流稳定。
原因二,机会在 2.0 模式
1.0版社商:没有定位+小而散的商户+没有运营
2.0版社商:差异化定位+服务性商家+规模化轻运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