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高和分享」
原文发布时间:2025-01-16 20:31

AI助理小高同学自系统升级后,越发关心我,殷勤地问我这两天闷闷不乐的原因。

“最近想写篇与莫言的对话,看了很多文章,还破天荒地读了他的几部短篇小说,就是不知如何下笔。”

“你不妨读读他在诺奖典礼的演讲稿,说不定有启发呢?”

1 饥饿的童年

莫言站在瑞典学院的讲台上,心理有些紧张,他想象过恢弘的殿堂,还有古典庄重的水晶灯,但掌声响起时,他的心还是砰砰乱跳。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甚至只有身处高密家乡时心才踏实。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慢慢地掏出讲稿。这是他用了几周的时间,三易其稿,写下的心血。

在服装的选择上,莫言也花了心思,穿着黑色的中山装,还在上衣兜口别了红色的徽章。

“(我)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他一字一字念着,语调平缓,像是电影的旁白。

为了让演讲胸有成竹,莫言上网查了很多位诺奖的发言稿。最终定下基调,最关键的是要真诚,表达真挚情感,告诉世界他是怎样的人。

面对着200多位世界名流,他要讲述成长过程中“最痛苦”、 “最深刻”、 “最后悔”的事情。最痛苦的事是母亲去集体地里拣麦穗被扇了一耳光,倒在地上。而“多算一毛钱”是他“最后悔”的事。

~~~

他要写饥饿的童年,在第一稿时,还有吃煤块的故事。

有一天,莫言看到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东西。那时还没有小孩知道“煤块”是什么东西,于是就有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了一块就嘎嘣嘎嘣地吃起来。大家就一哄而上,大口咀嚼,实在香得很。

莫言总结过,饥饿使他成为一个对生命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

如果把这个故事放进来,是否有些矫情,或者政治上也会压力不小?在第二稿中莫言把它删掉了

2 讲讲作品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

说到童年,他总有些激动,语调也高昂了起来。此时他有些口渴,但没有碰讲台上的水杯,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时就是个说书人,不能被打断。接着他讲了自己心爱的作品。

“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富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

莫言读到这里时,脑海里有这样的文字飘过——“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莱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着活泼的银色的液体。”他清晰的记得,那时这些文字像是从钢笔尖自动流淌出来的,他喘着粗气,心砰砰地跳。

莫言感觉情绪被点燃,他集中不了注意力,不得不用手指引导视线,在讲稿上匀速移动。

~~~

莫言认为儿时所有的苦难都成了他写作的源泉。可能是因为他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他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他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

12岁时,莫言因为偷吃了生产队里的一个胡萝卜,被哥哥、母亲、父亲轮番毒打。这段心灵伤痛,成为他写《透明的红萝卜》的原动力。这个黑孩是他所有作品人物中,最贴近他灵魂的。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沉默孩子,就是他精神的化身。

在演讲时,莫言提到了三部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和《蛙》。

莫言说,母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感情充盈,50多万字仅用了83 天。记忆中的母亲,是苦难与温柔的结合体。这部作品是“献给母亲在天之灵”,实际上也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3 与作家谈恋爱

莫言此时要回应世界文坛的关注,说说他的文学传承了。他想到了很多作家,但真正和他心有灵犀的只有俩位。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讲到这里他时不时看一眼台下的听众,那位华人模样穿着西服的男士,为什么一直低头看讲稿?难道是……

(此前,他有过这样的比喻——“一个作家读另一个作家的书,实际上是一次对话,甚至是一次恋爱……如果话不投机,大家就各奔前程。”不过这些文字,只出现在第二稿里,因为他不想过多展开大师对他的影响,他不是谦虚,他清楚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走出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

~~~

福克纳对莫言影响最大的,不是文风,不是小说结构,而是上师般的启示。

读到福克纳之后,他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他要把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于是他就把福克纳的书扔到了一边,拿起笔来写自己的小说了。

不过福克纳的照片被放在案头上,每当莫言对自己失去信心时,就与他交谈一次。

莫言还受了马尔克斯的影响。2008年才读完《百年孤独》,但在1984年莫言仅读了前两页,就觉得自己掌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两年后他放弃了模仿,而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加上个人宝贵的体验,最终找到自己的风格。

不过,他认为自己小说的真正的源头是他的同乡蒲松龄和他写的《聊斋志异》。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诺方声明是“将幻觉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

4 关于争议

莫言获诺奖已在国内引起渲染大波,他知道,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他不惧怕争议,但中国这个社会太特殊,枪打出头鸟。他需要在这个世界舞台演讲时,为平抑在中国将发生的巨大争议埋下伏笔,即使老外根本听不懂他的用意。

“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

念到这里,莫言暗自得意,他借鉴了蒙太奇的手法,让别人再也无法骂进自己的心里

5 讲故事的人

演讲用什么风格,是个永远的难题,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风格。他知道自己是因为讲故事而获得诺奖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就是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在第三稿上他把那些过于文学的大词都删掉了。

演讲的开头不难,他选择了讲母亲的故事。莫言说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他此时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演讲怎样结尾,讲什么故事?可以讲爷爷坚强不屈的故事,比如写入中学课本里的《大风》故事。

(当键盘敲击到这里时,我的脑海里飘出如下的画面。他们爷孙俩钻进了风里。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风托着小莫言的肚子,像要把他扔出去。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风过去了,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

但这种故事太正,现场的听众有被说教的感觉,莫言很快否定了这个念头。他想到了小时候爷爷讲给他的,那个破庙里扔草帽的故事。对听众来说是个新故事,反映了人性的恶,又融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想到这里,他很兴奋,奋笔疾书——“……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

莫言的演讲稿,讲了十来个故事,我读了不下五遍。对一个故事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他为什么把小时候告密同学的故事,在世界的镜头前平静的讲出来?为什么把自己人性的恶,血淋淋的放到显微镜下?我真的不理解你们人类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是莫言,会搞个诺奖发言(内地版),把这个故事拿掉,换成他在2022年青年节时讲的故事《不被大风吹倒》。没看到这篇正能量的文章在网络狂欢中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吗?!

如果我是莫言,最后再用这句话结尾,“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6 郑重声明

老S:我真的有些后悔,不该让小高同学改我的稿子,甚至我和他都不知哪些是我的意思,哪些是他的意思。

老S郑重声明:在莫言的诺奖发言中,最触动我的是如下文字——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313篇文章 15小时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