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埃隆·马斯克传》是个大部头,买了,就扔在书架上。直到有文章说作者写完这部书时并没有让马斯克本人过目,就出版了。这事吸引了我,看来作者想还原一个没有经过包装的马斯克。展开书才发现太好读了,都是一段一段的小故事。

今年与高人对话系列总也要创新,此时又喜得ChatGPT4账户,为什么不和AI合写这篇文章呢?就叫人机合成版吧,当然最终定稿权还是要抓在我手里,否则真担心有人用板砖砸过来。
 

- 01 -

老舍笔下的马斯克

(把我总结的马斯克特点发给ChatGPT,并要求它用老舍的风格来写,特别要加上老舍的幽默佐料。)

这个马斯克,可谓是个头衔纷繁的人物啊。他就像硅谷里出来的创新戏子,有世界首富这个头衔,还是美国工程院院士,看起来像是科技殿堂里的一位混迹的客串演员。时不时还因为那些古灵精怪、出格的言行在网上搞一把狂欢。

他不是一般的创始人,他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脚踏实地,这不就是一出双戏吗?人们看着他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行,说这家伙可能是个妄人、甚至是个疯子;然而,这位仁兄偶尔也会真的在创造历史,搞得世界都变了模样。

马斯克自我评价说,他一直不太待见自己是个商人,他觉得自己骨子里一直是个工程师。他说:“对于所有那些被我冒犯的人,我只想对你们说,我重新发明了电动汽车,我要用火箭飞船把人送上火星。可我要是个随和、放松的普通人,你觉得我还能做到这些吗?”

看来这位先生是个嘴上硬朗,但实际上心里还是为工程师这个身份感到自豪啊。
 

- 02 -

2008年,陷入黑暗

(我把马斯克的故事发给ChatGPT,并要求它用茨威格的风格来写,特别要加上有感染力的文字与细节。)

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2008年,那时特斯拉是危机四伏。在次贷危机的阴云下,特斯拉的供应链不堪一击,资金如同流水一般迅速消失。

马斯克没有坐以待毙,他甚至冒着法律风险,动用了客户的定金。

同期,SpaceX也在历经两次发射失败的挣扎期,第三次发射也是命运未卜。

这个时候,马斯克续命的秘诀竟然是“到处借钱”。马斯克向朋友和家人借贷,连普通员工也签了支票,亲人甚至拿房子抵押来支援。

他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痛苦如潮水般涌来。他开始驼背、走路脚趾发僵、体重骤涨骤降,承受着无尽的煎熬。

他的太太在这段日子里才真正体会到了恐惧。夜幕降临,她看着马斯克在梦中挥舞手臂,尖叫不已,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敌人搏斗。有时,他会在深夜冲进洗手间呕吐,不堪回首。

这个时候,在特斯拉和SpaceX间,聪明人会选择放弃一个,寻求保全。但是马斯克并没有如此做,他坚持认为,这两个孩子都值得拯救。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然而,他的坚持迎来了恐怖的八月。SpaceX进行了第三次试射,马斯克宣称如果这次再失败,那么他们活该倒闭关门。发射的开始一切顺利,然而2分20秒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助推器与二级火箭的撞击,接着是一场大爆炸。

面对这个打击,大家都心灰意冷,可马斯克却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宣布,将在6周内发射第四枚火箭。这一决定被认为是疯狂的,毕竟过去的经历已经让人们对成功感到绝望。

当记者问及他的乐观时,他回答道:“乐观,悲观,滚蛋吧。上帝为我作证,我一心只想让事成。Dammit!”

这句简短而坚定的话语,仿佛是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照亮此时正在写作的我。就把它作为自己2024年的座右铭吧:上帝为我作证,我一心只想把事干成。

~~~

在传记的篇章中,揭示了马斯克强大动能的源泉,那正是他宏大深远的愿力,一种关乎人类未来的设想。

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句话,让人类可以跨行星生存;第二句话,让人工智能保护人类;而这两点,其实都是为了服务第三句话这个目标:保存人类文明的火种。

这是源于他年少时最喜爱的三部科幻小说,《严厉的月亮》、《基地》和《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这三句话,如同星辰之光,闪耀在他的心灵深处。激励着他不断超越人类的边界,将未来的希望照亮在星海之中。
 

- 03 -

2018年,至暗时刻

(我把下面的故事输入给ChatGPT,请它改成对话形式。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文章作者大S,一个是狗狗「雷电」。改编的形式参考文章《与狗狗的对话之一:高人贝多芬的音乐哲学》,特别提醒要用到「雷电」的一些动作,还要借鉴此文的幽默场景部分。)

"「雷电」不要跑太快,这个小鸟,你是抓不到的,是水中的倒影。快回到我身边来,故事继续了。"我对着狗狗的背影喊道。这是腊八的黄昏,我穿着羽绒服站在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梅花鹿塑像旁。

「雷电」兴奋地跑回我身边,尾巴摇得飞快。

"哈哈,你追小鸟,好比马斯克追逐梦想,不过我们要说的是他18个月的地狱时期。在2017年夏到2018年秋,他经历了无休无止的精神错乱状态,那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我感叹着,看着「雷电」挠挠耳朵。

18个月?那可真够长的,比我等着主人回家的时间还长。「雷电」低下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他那时可能患了双向障碍症。什么表现呢?就是追求关灯躺在地板上的独处。2017年底,公司安排马斯克参加华尔街分析员沟通会。时间快到了,他却一个人关在会议室,躺在地板上。他说,我开不了会。那段时间,同样的情景上演了五六次。"

他可太没意思了。我只有吃饱骨头,晒着太阳时,才愿意躺在地板上。不过身边还是要有女朋友陪着。

"接下来,马斯克又摊上大事了。遇到特斯拉的生死劫,为了每周5000辆的生产目标,简直要拼命了。当时市场上有大量的势力,要做空特斯拉的股票。原因就是他们妥妥的推算出量产目标无法达到。"

每周5000辆?那可真是不得了。我算算,相当于我每天要追到100只小鸟。「雷电」显然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

"后来,马斯克亲自挂帅,带着一群疯狂的小伙伴每周七天每天 18小时,保持集体冲锋的状态,是一种不要命的工作强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还经常打地铺,后期就住在屋顶的帐篷里。"

"为了快速解决难题,马斯克要求在每个工位上都安装上了红绿灯,他在车间里走来走去,就能发现哪些出现了故障点,再去调整相应的流程找到解决方案。"

那么,他追到5000只小鸟啦?「雷电」好奇地问。

"四月初的时候,每周只能生产2000辆,不到目标的一半。到了五月下旬周产量也只有3500辆。

他们最终想了个法子,在停车场的空地上建了一个大帐篷,作为临时生产线,终于在6月30号的最后期限达到了目标。"

这么伟大的胜利,一定要好好庆祝。要是我就炖一大锅肉骨头。

"6月28日,正是马斯克的47岁生日。庆祝方式很特别,就是在工厂里,用手抓吃起了生日蛋糕,因为没有刀叉。"

这个马斯克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要向他学习,以后也要更努力地追逐小鸟!「雷电」豪气干云地说道。

"敲黑板了!「雷电」,这个故事的重点来了。就是说要保持有强烈的现场感。在巨大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趴在办公桌上看报告,而是要走到一线去,让能听到炮火的士兵决策。所以马斯克总结出两个铁律。"

"怕你记不住,我还是输入到你的深层心灵芯片里吧。"

铁律一:管理者要保持一线的现场感

所有技术经理都必须有实战经验,比如说软件团队的管理人必须花20%的时间进行编程,太阳能屋顶业务的经理必须花时间在屋顶亲自做安装工作。

铁律二:招聘想干事的人

招聘要招态度端正的人。因为技术可以教,但扭转一个人的态度得要给他换个脑子。

~~~

马斯克忍受痛苦的阈值极高,因为他不幸的童年。

他是个天才少年,但有个无赖般的父亲。他的父亲会用最难听的话将马斯克辱骂得一无是处,对他施加一种精神上的虐待。

而最致命的是:父亲对他毫无同情心。

虽然马斯克恨他的父亲,但他性格里却也有父亲的影子。

他这么刻薄、这么粗暴无情、这么沉湎于戏剧性冲突,他时不时会坠入恶魔模式。
 

- 04 -

读书笔记

(我把读书笔记摘要发给ChatGPT,请它用老舍的语言风格改编。特别要用老舍在小说《离婚》中的老舍式幽默。)

埃隆·马斯克,这位自诩为工程师的家伙,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可谓颠覆常规,借用老舍笔法,总结一下马斯克造火箭造汽车的真知灼见,列在文章末尾,当作《埃隆·马斯克传》的读书笔记吧。

首先,咱们说说他的“第一性原理”。

这哥们总是挑战传统,不会老老实实地和别人比较,他可不是个愿意在群体中随波逐流的人。他说,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思考问题,别总是跟别人比,那样只会产生一堆微小的改进。就好比你剥开一层层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推,说不定最后就能产生颠覆性的创造力。总的来说,就是不管啥事,先看它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死死抓着这个本质,其他的就随机应变。

其次,咱们说说他的“从失败中学习”。

这位工程师大佬可不是怕失败的人。他采取了一种迭代式的设计方法,就是制造火箭和发动机原型进行测试,炸毁后就改,再尝试,直到最后能做出个能用的东西。嘿,看起来就是那种摸爬滚打的精神啊,失败了也没关系,失败了再改,总能有个成果。

最后,来看看他的“五步工作法”。

这哥们可真会玩,工作法还分五步,前三步才是关键。首先是“质疑每项要求”,提出一项要求时,得附上提出这要求的人,别让人家闲得慌。然后是“删除要求当中所有你能删除的部分和流程”,哼,简单明了,不必多此一举。最后是“简化和优化”,就是搞事情别添乱,简单点,顺手。

(看来,这个4.0版的ChatGPT,真没读过老舍的《离婚》吧!)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280篇文章 57天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