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面对疫情,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视角,看看苏轼在贬谪黄州时的历练,如何把堵在心头的石头变轻一些。

这篇文章《对话苏东坡:千年后重游苏堤》分享给上海的朋友们,也许有些人会想,如果苏轼被居家隔离,他会怎么做?做红烧肉?写诗?还是把酒当歌?


 

那年深秋独自一人夜爬香山,在香炉峰顶望着一轮孤月,想起一句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怎么可能是苏轼写的?多么感伤、颓废。后来对苏轼了解多了,知道他的人生升华是从贬谪黄州开始的。

创业后遇到过几次“腮帮子肿的时候”就想到苏轼,如果能有机会和苏轼对话,一定会选择初到黄州的他,问他是如何度过艰难岁月的。

在后场村最著名的为明思想沙龙(徽派威士忌酒吧)里,见到一位很有悟性的女士,她推荐给我一位真正的高人,高人曾给她拍背补能,十分钟后就能感知身边哪里的能量高,知道佛像、舍利所在的方位。

初春的午后,阳光从新街高和的方向洒在什刹海的湖面上,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转入湖边神秘的四合院,院中间分明有一池盛开的荷花,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高人。

 

雨中苏提

杭州下了大雨,突然想再游苏堤,因为一句话触动了我。

几天前在宝石山的山脚下遇到了一对八十岁多的老夫妇,说:“再不爬就没有机会了。”

旁边的一位年轻人慨叹道:“可我们都太忙,没有时间爬山。”

雨中的西湖如淡妆的西子,为了留住记忆,我左拍三潭印月,右拍双峰插云。

突然一阵风吹斜雨伞,我打了个冷颤,想到一个问题。

如果贬谪黄州的苏轼能来到苏堤,在雨中漫步会是怎样的心情?


 

对话康教授

这个亭子名称御碑亭,我按照高人告诉我的法门,西望南北高峰,缓缓闭上双眼,调整深呼吸。

但思绪杂乱,头脑中想到的都是黄州的苏轼。正是黄州的历练,使他脱胎换骨。

由才气苏轼变成了胆识东坡。

由孤傲自赏变为宽厚仁者。

由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变为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

我想着:黄州时的苏轼创作出了新高度,进入洒脱和淡泊的境界,是一日之功吗?

叮的一声,像是微信的提示音,眼前是一个手机屏幕,亮了。

屏幕:当然不是,他的心境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当时的诗词也有反应。

开始是恨,有诗云: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然后是脱化,有诗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最后是参透,有诗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想:苏轼被贬黄州,开始的状态如何?

屏幕:那年他已四十四岁,觉得仕途再没有希望了,毕竟把他打到如此田地的正是当今的神宗皇帝,觉得一切都是心灰意冷。

屏幕: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状态很惨!没的吃、没的住,他是犯官没有俸禄,也不配给住所,苏轼为了活下来,就自己去种地。

我想:这样的打击,他是如何调整心态的?是写诗吗?

屏幕:苏轼当时是真怕了,哪敢写诗,他是通过三个步骤走出困境的。

我想:第一步是?

屏幕:他走出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现状,并反思自己,就是佛教说的放下。他想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深陷乌台诗案,难道只是政治迫害?就没有性格缺陷?

屏幕:他反思到自己喜欢炫耀才华,就好像树干上那个结的很漂亮的树瘤,石头也会有很漂亮的花纹,都是病态的美。

苏轼反思到,他说话直,按佛家的说法是口业太重,遭了报应。

我想:第二步呢?

屏幕:第二步就是融入生活,通过躬耕、美食和交友来实现,就是佛家讲的看破,此生活已非彼生活,也是人生顿悟的一种方式。

他在城东的土坡上开荒种地,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他把达官贵人不食的肥肉做成了美食东坡肉,并流传至今。

他和当地百姓交朋友,一次郊游,给邻居写了便条--需要张家特别酥,更需李家错着水。

我想:第三步呢?是写诗吗?如豪放派的代表作《赤壁怀古》来提升能量?

屏幕:对,但不仅是这些诗,听说过他写的一篇《猪肉赋》吗?有了放下自己的心态后,才能写出真正的意境。

黄州后期,他陆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大作,《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写诗写文章让自己深入思考,这是第三步。

有了高维的思考,才能摆脱苦难寻得快乐,这是佛家说的自在--安享快乐人生。

我想:你(和我对话的)是谁?怎么知道苏轼提升能量的三步法:反思,融入,自在!

屏幕:一片漆黑……

(后来看了康震老师的书,才知道这个AI不过是康教授的“翻译”罢了。)


 

阅读笔记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似乎很容易读懂,如果结合他的心路历程,会有不一样的解答。

前赋是关于超越的思辨,后赋则表现了超越的心境。

先来说说后赋吧。

文中的第二段讲到苏轼独自冒险攀上断崖,究竟表达什么呢?苏轼先是迎难而上,在幽暗崎岖的险境中攀登,到了高处后却看到一个懵懂莫知的世界,终于因为自己的某个行动而引起了恐怖,结果被迫回到船中,随波飘荡。

苏轼先以科举起家,进入仕途,顺风顺水,而且深受皇帝信任,而苏轼作为旧党人物仕途,何异于在险境中攀登?由言惹祸,引来乌台诗案的后果。

后赋中仿佛表达了苏轼对于自己平生经历遭遇的简短的回顾,然后文章落脚点在于心神的解脱与宁静。

最后苏轼在梦中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飘渺神秘的世界。

再来说说前赋吧。

苏轼与杨道士一起夜游赤壁,青江明月,船儿荡漾,恍然在仙境。开始他们喝酒吟诗,苏轼还扣舷而歌,后来道士吹箫,因为箫声的悲戚而引起了对话,道士慨叹人生的短暂,对话的结果是转悲为喜,如何做到的呢?

苏轼说:“长江里的每一滴水,确实在不断地流逝,但从长江的角度看,长江还在并没有逝去,世上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短暂和永恒的两面,只因思考的角度不同罢了,人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永恒的。”

如果想到一个人赤条条的来到人世,可以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本来属于我们的,那就本不该也不能永久占有任何世间之物,唯有天地间自然的清风明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风月在哪儿,谁能得之?苏轼在一篇小品文里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人生的痛苦缘于我们众多的欲望无法满足,苏轼给出了解脱的方式,不是满足而是超越满足,超越需要思考更为根本的东西,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命运等终极关怀。

千年之后,我们还能想到苏轼,感其所感,思其所思,那就等于苏东坡还荡漾在他的小舟上,他的人生与风月一般永恒。

(推荐,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

 

与苏轼的对话

雨中飘来一叶小舟。我在船舱里,按照高人告知的第二个法门,快速闭上双眼,深深的呼吸。

一个人身披蓑衣,穿着芒鞋,拄着拐杖就坐在船舱对面,他望着湖面,好像在自言自语“这三座漂亮的石塔是什么?”

“你离开黄州后又进了京城,几年后你会再来杭州做知府。”我急忙说:“那时的你修了这三个石塔,千年后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

见他若有所思,我激动地问:“能告诉我,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吗?”

他没有回答,而是把手书的诗稿递给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阵雨飘来,我怕淋湿墨宝,急忙躲闪,慌乱中睁开眼,却发现自己坐在纯真年代的书吧里,远处是蜿蜒的苏堤。

夕阳散在湖面上,我背上双肩包,为什么不去爬宝石山呢?记得上一次已是十年前了。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280篇文章 57天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