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世界大动荡的生存之道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一通乱抡,各大股指狂泻千里,使世界经济危机四伏,也许人们认为这只是歇斯底里的偶然。

当清华博士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津津有味地阅读《经济学人》的文章,突然被公司裁员邮件击中时,还会认为这是个案吗?

其实,达利欧在几年前早有预判。未来3-5年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五大力量推动:债务与货币、社会内部冲突、大国地缘政治、自然灾害和新技术发明。特别是中美博弈、债务危机和AI冲击使社会动荡不定,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大动荡时代?达利欧给出了建议:

了解天性:了解自己的动力和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和生活方式。

职业选择: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同事和工作环境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
 

此时我漫步张家界的金鞭溪,阳光似金色丝线透过枝叶洒落在林间小径。雷鸟AI眼镜给出了一句诗:"闲行幽径入林深,金缕穿枝日影侵。"

雷鸟眼镜在张家界武陵松林中投射出苏轼的虚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小舟从此逝——数据洪流中,你我皆是逆旅行人。"

苏轼千年前的生存智慧能否成为现代人身处动荡时代的救命稻草?

(弹幕:听说去张家界前发高烧,但因遗愿清单里有这项,还是去了!)

 

2 黄州的三重觉醒

因乌台诗案,苏轼是扎了绳子,从衙门里押出,被投入大牢,几被诬为死罪。在如井底的湿霉阴暗的监牢里,给苏辙写了催人泪下的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经历百日牢狱之灾,被贬谪黄州。像是悬崖边缘挣扎得来了性命,初到黄州时,他心如惊弓之鸟,不敢作文字,每天必须等到夜晚,才独自出门,诗云:"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是如何一步步从痛苦中挣扎爬出来的?用三种方法可借鉴。

1)反思破执

苏轼不怨天,不尤人。痛切反思,认识到"才华外露"是自己的大毛病,非常后悔。就好象树干上结的那个很漂亮的树瘤,石头也有会很美丽的花纹,都是病态的美。

苏轼受过儒家的严格训练,镇静下来,反求诸己,通过反思净化了自己的心境。
 

2)烟火疗魂

苏轼热爱生活,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乐趣,如做东坡肉、躬耕于东坡等生活趣事。

苏轼在堂屋四壁,满画雪景,取名“雪堂”,自以为“起居偃仰,颇得其所"。

苏轼每日都在田间劳作,日晒雨淋,既瘦且黑,怕久别的侄子认不得。诗云:“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
 

3)交友愈心

他经常与朋友写信、郊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此获得共鸣和支持,疏解心中的苦闷。

《苏东坡新传》作者李一冰总结过,苏轼在黄州雪堂所招待的宾客,尽是道士(杨世昌)、和尚(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和亡命者(巢谷)等。

和朋友在一起时,最大的乐事就是写诗喝酒。一个秋夜,苏轼与友人在长江痛饮,微醺归家时已近三更。江风浩荡,水天相接的景色让他忽感“身非己有”的怅惘,生出乘舟遁世之念。谣传"小舟从此逝"为挂冠遁去,太守惊闻策马夜访,却见其鼾声如雷,啼笑皆非。

和朋友周游山川时,也成就了苏轼脍炙人口的篇章,如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

~~~ 

黄州生活使苏轼有充裕的时间,得以从容体会大自然里各种不同的情趣,使他尘封的灵性,渐渐觉醒。

苏轼在黄州确立了新的处世态度,不再以名利为追求目标。

如康震教授所言,正是黄州的历练,使苏轼脱胎换骨。

由才气苏轼变成了胆识东坡。

由孤傲自赏变为宽厚仁者。

3 儋州的两种解药

儋州的阳光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切割着这位花甲诗人的生命——它让苏轼活着,却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一点点消磨。

苏轼从惠州再贬谪儋州,已是六旬老人。预感会终老海外,他让三子苏过先预备好棺材。

这里湿热难耐,缺衣少食,语言不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这座孤岛上,苏轼的日常生活凝结成一声沉重的叹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每日独居陋室中,过着“杜门默坐,日就灰槁”的生活。

但苏轼没被压垮,他找到了两种“解药”:

1)著书写诗

此时的苏轼是一个流落天涯而又失去自由的人,他要通过著书写诗为自己编织出梦想的精神世界。

如何建立一个足以抵抗苦难、重归自然的实际生活,苏轼回过头来,要找陶潜为师。从惠州开始到离开海南时,已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辑成《和陶别集》。

苏轼即使自知因语言文字之故而蹭蹬一生,受尽折磨,但他仍视文学如生命。在海南期间继续编成《易传》九卷,又完成了《书传》十三卷。
 

2)家人陪伴

朝云逝世后,老人一切生活上的需要和杂务,都由苏过一人担承,从不嫌烦嫌难。他还常常陪着老父出游并和诗作,意在取娱老人。

儋州人天天吃芋头,苏过就动脑筋。他把芋头雕成荔枝的样子,还煮出香滑的“玉糁羹”。热腾腾的羹汤下肚,苦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

在这片被文明遗忘的角落,苏轼用文字和亲情培育出了最顽强的精神火种。
 

4 我的痛苦疗愈

袁家界的奇峰如天神之剑劈开云雾,阿凡达的"哈利路亚山"在晨光中泛着蓝绿色的幻彩。我戴着VR眼镜,无人机视角下的峡谷在耳边呼啸而过,却突然想起2023年那个被痛苦浸透的自己。

(弹幕:2023年我的年度关键词是痛苦,身边很多朋友近年都经历过这种状态。)

感谢苏轼,这位千年前的"心灵导师"教会我三种破局之道:

1)高人对话

近年来,我坚持每两周写篇小文,从未间断,成为和自己内心对话的最好方式。

文章中近半数是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写出与高人的精神对话。2023年的相关文章有《困难是渡船,驶向幸福(弘一法师)》、《(黑塞)投入生活的修行》、及亨德尔、荣格、歌德、托尔斯泰、老舍、贝多芬等十多篇。

阅读这些名人的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比如:

"亨德尔在这「哈利路亚,哈利路亚」之后他再也读不下去了。这几个用元音歌唱的赞美声已充满他的心胸,在弥漫,在扩大,就像滚滚火焰喷流而出,使人感到灼痛。"

正是这些历史上的高人让我坦然面对苦难,并寻找内心的安静。
 

2)音乐心流

罗素说培养终身爱好是让自己幸福的重要方法。我尝试过书法、电影、阅读等,但总不能坚持,持续到今日的只有音乐和写作。

不懂古典音乐,每每在深夜聆听,偶尔能感受到苏轼的意境: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每每慢游于大自然中,耳畔缺不了音乐的陪伴。

在艰难时刻,想要让狂乱的心绪平定下来,写作是绝佳的选择。将内心的情绪付诸笔端,借由文字与心灵展开深度对话,原本翻涌的思绪便会逐渐平复。

当全身心沉浸于动人的写作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仿佛踏入了一片超脱时间与外界纷扰的精神之境,那是一种极致的“心流状态”。脑海里不再有琐碎的杂念,世界仿佛只剩下笔下正在构建的那个独特天地。

3)行走疗愈

作为身心疗愈的实践,2023年的行程以城市更新与城市探索为主线:4月深入厦门考察岛内咖啡与美食文化,同时探访泉州安平桥、开元寺等宋元海丝遗址,感受历史街区的活化实践;9月转赴宁波调研商业市场,考察老外滩周边的城市规划。10月赴日本,随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专家,高密度考察城市更新项目。

这种城市阅读洗涤心灵,又以专业视角考察城市更新,实现身体力行与认知升级的双重疗愈。 

5 天人合一与存在主义的交融

小高同学(AI助理):读到现在,你的copy能力还是不错的,但哲思太差了,还是我帮你续续吧……

~~~

苏轼一生与诬陷和迫害相纠结,面对人生苦难,自寻纾解方法。选择了亲近佛教、道教,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是生于大地上的凡人,要以回归自然,为最终归宿。为此他和遍了陶渊明的所有诗篇。

他认为大千世界中,一切形象变化,微不足道。唯有物我心灵间的妙悟,才是永恒。

亲近自然,不仅是苏轼,还有贝多芬。他耳疾失聪后,来到了乡村,谱写了著名的田园交响曲。

天人合一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韵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战后的精神废墟,认为人生本没有意义,加缪主张在荒诞中创造意义。

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如海德格尔说"诗意的栖居",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形成跨时空呼应。

然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推石上山",于苏轼却是在困境中创造诗意。

苏轼的存在主义的实践从两重境界落地。一是物质层面:从被迫受苦到主动创造。二是精神层面:从"执迷得失"到"超越荣辱"。

在海南槟榔树下授徒时,苏轼以枯枝为笔,在沙地上勾勒诗行,这个场景浓缩了其哲学精髓:在物质匮乏中创造精神丰盈(存在主义),在蛮荒之地播撒文明火种(天人合一的生生之道)。
 

6 动力源泉:欲望与张力

长盛在2024年年终秀上说到: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

都会遭遇到一把让你覆灭的火

就是人生的至暗时刻

你总会遇到

每到这个时候

那种绝望会让人窒息

你能否当至暗时刻降临时

一点一点爬出来

 

这股力量的源泉正是人类特有的欲望和生存张力(在幸福与痛苦之间)。

人类已进入AI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作为普通人,面对压力,我们只能躬身入局。问问自己,像苏轼一样的精神韧性账户是否已经建立?

长盛说的那把毁灭之火,苏轼在黄州早已见过。不同的是,他把灰烬变成了墨,把流放地变成了书房。AI时代最震撼的真相或许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苏轼的生存算法。

无人机掠过玻璃桥的瞬间,AI眼镜实时渲染出震撼画面:苏轼正立于山崖巨石之上,手持如椽巨笔挥毫泼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314篇文章 13天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