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故事反转

两天前的深夜,被一个消息惊醒,99度时突然'被迫失温'的那个社区商业又有了复活的机会。

我第一反应,是不是近期刷脱口秀的视频多了,AI推来的段子。

揉揉眼睛,定神看着微信,没错就是他,有着项目生杀大权的老总发来的。

难道,努力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的项目,又有了反转机会。

一夜无眠。


 

2 武康路"city不city"

此时,顶着暴晒,骑着小黄车到上海武康大楼下的老麦咖啡。

迫不及待地来到二楼景观位,放眼望下,路口是黑压压一堆人。在热浪中举着的不是伞,而是一把把手机,齐刷刷照过来。

什么情况?联想到"city不city"的梗。

但又觉得不对,没有一个外国人啊。我用手机抓拍到的这个人,怎么这么熟悉,浅灰色长裤,淡黄色体桖,放大后π字商标还清晰可见。

在他周围还发现了三个可疑的人,穿着黑色圆领衫,手里拿着"长枪短炮"都"瞄准"他。

是因为昨晚没睡好,还是冰啤上头?恍惚了一下,难道我还在杭州?

使劲儿揉揉眼。还是先完成计划,回应一下群友对上篇文章(《首支社区商业基金投资难的根源》)的质疑。

-有的说,你根本就没搞懂什么是社区商业?

-有的说,这么高的派息率资产谁会卖给你?

-还有说,你说的成都样本,哪个算社区商业?

这些问题,确实太专业,我没有能力用论文的逻辑来回答。

就把三周前专程去成都做新商业考察的记录编辑一下吧,也许能从侧面给个解释,至少有些启发。


 

3 新商业的三个问题

(成都考察纪要写完后,发现没法发,心里的小人跳出来了。如果把真名实姓点出来,这网络社区不知又惹多少是非。算了,交给AI脱敏一下吧,只把新商业相关的话题摘录出来。)

---豆包AI:你的文章已改好,根据你给出的三个成都商业:Cosmo、源野、麓湖CPI,总结为新商业的三个问题如下:

~~~

问题一:(参考Cosmo)国潮为什么要从线上开到线下?

专家A:这些国潮零售品牌,多出现在广州的东山口。先在淘宝等有线上店,很火了。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需要通过线下形成新流量,也能提升品牌力。

专家A:习惯线上购买的年轻人也愿意到线下来,就是因为它的场景会有打击力,同时线上只买一件,线下可能会多买几件。还会三五成群的社交购物。

专家A:这些国潮品牌在疫情后发展起来,但传统的场子是进不了的,有鄙视链。所以他们愿意聚在一起。

专家A:国潮品牌最集中的场子,往往是针对00后的特色商业。北有The box,南有Cosmo。

(弹幕:没有什么策展型商业,只有针对00后的新商业。)

~~~

问题二:(参考源野)新商业是怎样炼成的?

老S:做新商业有什么经验吗?

专家B:现在的商业同质化严重,新商业必须是差异化的,做细分市场,无论社区商业还是购物中心。

……

老S:你们这个场子有些小,不到一万平米。已经有前后两个院子,为什么中间又做了一下?难道是消防的要求?

专家B:不是,我的体感,在那儿必须得有一个空间在那,这口气才顺。……跟着感觉走。

专家B:商业不是做所有人生意,我们的定位是周边人群,但他们关注调性和品质生活。

专家B:我们极其关注空间的细节,让客户感到舒服,所以要敢于浪费空间。当然商业中的内容(有品质的商品和能体验到的生活方式)是最关键的。

……

老S:这儿的人气不错,但为什么打卡的人没有想象的多?

专家B:我听过一句商业谚语:场子太网红离死就不远了。我们的目标是"有克制的人气",不是人挨人人挤人的状态。让大家感觉舒服,能喘口气坐坐。但更不能太冷清,也不能太热闹。就是说最好没有排队,没有打卡,上座率在七八成,就是中国画的留白吧。

……

老S:这个项目这么成功,有什么秘诀吗?

专家B:没有秘诀,是市场成就了我们。

专家B:因为商业是只有因果,不讲逻辑的。市场不要计划,要自然生长,就OK了。

专家B:就是这样。好了,成功了,你以前的成功都变成经验。这里没有秘诀。

专家B:我们要感谢成都,特别是成都女孩。因为成都的市场足够包容,成都的女孩子很有活力,很有审美,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场子。

(弹幕:成都商业旺是因为成都女孩美,那北京的商业落伍难道是……)

~~~

问3,(参考麓湖CPI)新商业需要怎样的团队?

专家C:操盘手一定是年轻人,他们了解新的消费者。我们给团队足够的授权,无论是招商还是运营。

专家C:CPI和源野一样,都是做时尚生活方式。我们想做精准社区,要与社区有粘性。

专家C:我们把商业分为三个阶段。新商业至少要进入到后两个阶段。

专家C:第1个阶段是打卡(喜欢与美学),第2个阶段是体验(有深度有文化),第3个阶段是被使用(其实是生活方式)。商业的关键是产品和体验,不是打卡,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关注坪效。

……

老S:大购物中心可能年轻化吗?

专家D:有一定创新是可能的。但要做到像Cosmo和CPI一样的年轻化,很难。因为决策机制问题,特别是购物中心的管理者能否像老板一样思考,且敢于承担风险。

(弹幕:老板又不了解年轻人啊!)

 

4 新商业是什么?

是主理人商业吗?不对吧。用非标商业来定义呢?也不全面吧。三个成都的商业:Cosmo、源野、麓湖CPI,都是新商业的代表,可概括出一些特色来,但又不能完全定义。因为新商业还是个新事物,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商业到底是什么?和传统商业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换个问题来思考,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的反而是小企业?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传统大厂不了解新型消费者的需求(他们都是通过4S店经销商来卖车的,见不到客户)。

二是传统大厂的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不适应行业的变化。

传统商业是卖空间的,自然也不了解消费者。

新商业意味着要真正满足消费者细分市场的需求,同时对大型机构的企业文化也有重大冲击。

新商业对小机构是个大机会,但不能仅仅按生意做,有了事业思维才能有广阔的前景。

 

5 事业是什么?

(盛夏,被长盛老师拉到杭州去街拍,说是一档新栏目,叫"小的力量",不是企业宣传片,而是真人采访秀。还特意评了我的衣品,说那个淡黄色的有π字商标T恤还行。)

在杭州的运河天地,正逛得起劲,突然和长盛老师撞了个正着,周围是三个黑衣人,拿着"长枪短炮"都"瞄准"我。

长盛解释说,"虽然安排了五个机位,也别紧张。咱就聊天,你说说城市更新的趋势,也可以讲讲首支社区商业基金投资难的根源。"

面对着"长枪短炮",他看我说话还是结结巴巴,开导我,"咱先说说创业的事吧。"

这下,话匣子打开了。

"40岁的时候,我到了青海湖,眺望璀璨的银河,萌生了创业冲动。

当时并不懂什么叫基金,什么叫资产管理。只是不想做传统房地产,想闯条新路。

如果对标成熟的国外模式,首先要募机构的钱。但在2009年,显然是没有的。要生存,只能从身边的朋友圈募资。资产退出就更难了,没有明确的方式。没办法,只能先把硬件和资产价值提升,然后用批发转零售的模式,把商办出租后散卖,通过流动性赚钱。"

"所以说,做生意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

"起初的三四年,这种资产精专修的模式很赚钱,但是我们还是坚定地叫停了。因为那时已经看到保险资金和产业资本逐渐成熟,所以我们做了2.0的模式。就是用项目基金来投资城市更新领域的不动产,退出是通过整售的方式,现在又有了Reits。"

"原1.0的批发转零售模式,现在还有市场,也很赚钱,但大家都是生意思维,很难做大做强。高和如果没有趋势性的眼光,不想把城市更新当成事业来做,就不会走向2.0的资管模式,但这需要艰难的坚持。"

……

"我还想到了一个故事,是「勺中油」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要寻找幸福的真谛。来到一个城堡,向大师讨教。大师跟他讲,你端着这个装满油的勺子,到我城堡里去看一看吧,但是不能让油洒掉。

年轻人满头大汗的回来了。大师问:你看到城堡里的奇珍异宝了吗?看到花园里的美丽花朵了吗?

年轻人摇摇头。大师说:去吧,你再去看一看。等年轻人第二次回来,他非常兴奋,跟大师讲看到的美景,但是他发现勺中的油都洒光了。

大师说,幸福的秘密就在于,既要看到是世上的珍宝,又要永远不忘记勺里(心中)的那两滴油。"

"所以说,事业既要接地气,又要有情怀。"

……

咱把话题再转过来吧,什么是新商业?

许多事开始没有现成的答案……做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答案……新商业也如此吧。


 

6 生活就是不断的反转

此时坐在北京丽都sipium餐吧的吧台,不经意间又点开了AI推来的周奇墨的脱口秀。

我灵机一动,如果让周奇墨讲故事,对"被迫失温"的社区商业的生意结局,他会提出几种可能呢?

……

豆包AI:周奇墨发挥了想象力,为这个故事设想几种不同的可能结果:

结局一:意外的转机

甲方来电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由于你们团队展现出的坚韧和创新精神,我们愿意给你们一个新的项目机会。” 

结局二:竞争对手的意外提议

就在我们准备接受失败的时候,竞争对手突然联系我们:“我们对你们团队的方案印象深刻,愿意提出一个合作提案。”

结局三:意外的反转

有着项目生杀大权的甲方老总发来微信说,又有了复活的机会。(也许那个竞争对手放弃了)

~~~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个不眠之夜,因为太看重某个生意,或者太在意生活了。我们惦记着那些五花八门的结局(悲伤的、荒诞的、惊奇的……),使纯净的心缠绕了太多痛苦之丝。

生活就是不断的反转,如果我们的意志能保持不变的姿势,心就能平静。

我揉揉眼,敲下了第一行字:

1故事反转

……

话题:



0

推荐

苏鑫

苏鑫

303篇文章 59分钟前更新

高和资本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资深人士,曾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其领导的SOHO中国销售团队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界营销的神话。2009年苏鑫开创了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高和资本,专注于投资商业地产。苏鑫先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又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苏鑫先生还担任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房地产同学会会长等职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