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三十余年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浪潮,至今我们依旧身处其中。
谈到城市化,就会提到两个争议性的问题:问题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谁促进了谁? 问题二: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针对第一个问题,要论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话,毫无疑问,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同时城市化本身也在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城市化的表述,其进程表面上是如何实现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实际上整个转变过程涉及到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空间结构的转变,其核心解决的是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自身可持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提的城镇化实际就是城市化,只不过表述上采用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体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称谓。
但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城市低质的复制扩张,使城市看起来光鲜但不宜居了。
例如已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体现出来的“大都市病”。高昂的房价,糟糕的交通,以及今冬北京极其严重的雾霾天气,这一切都在成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城市应该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不是相反。
类似的问题也不仅在大都市出现,在武汉、西安等等较为发达的二线城市里,上述情况并不比核心一线城市好,甚至有时更为糟糕。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新一届政府开展工作之后,将“新型城镇化”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思路,则是将中小城镇,以及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作为城市化推进的重点,以缓解“大都市病”的蔓延。
这的确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但至少应该与之并行的,则是对现有城市的改造,重构城市的宜居性,提高城市化的效率。
我们认为,至少未来在现有城市改造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甚至可以为新的城镇化提供更大的空间。“大都市病”的蔓延或许并不是因为其大,而是在于其大的过于低效了。
正如安邦咨询董事长陈功先生总结的,简单地说,新型城镇化,就是城市的重构!城市道路需要重构,城市的街区需要重构,城市的广场需要重构,让更多的人更加便捷、幸福而高效地生活在一个洁净、宜居的城市环境中。
这一城市改造过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们姑且可以将之称为“楼宇经济”。
核心城市已无存量土地,重构城市的宜居性必然建立在对现有建筑的升级改造之上,这样做成本最低,破坏最小,见效最快。
例如,核心位置商业地产已进入存量时代,产品差异化趋势凸显,核心区域的商务楼宇面临再聚集趋势。对于投资商来说,其对应策略是旧楼改造、存量提升,而对政府来说则是发展楼宇经济,即对核心区域存量楼宇升级改造,改变其趋于老化的现状,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价值,提升核心区域形象,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提高了政府税收。“楼宇经济””一方面改变了城市面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楼宇经济就是新型城镇化一样,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最重要的两个方向。
我们希望,未来的建筑是精致艺术气息的建筑 。未来的城市是宜居的精品城市 。
0
推荐